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居产业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民生载体”,也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晴雨表”。2025年7月28日举办的“2025(首届)美好人居国际论坛”,以“好房有TA 静享万家”为主题,汇聚政策制定者、行业协会代表、行业头部企业及国际专家,不仅勾勒出“美好人居”的具象图景,更折射出家居产业从产品制造向生活服务、从单点创新向生态协同的深层变革。从产业经济视角观察,这场论坛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美好人居”为共识坐标,推动家居产业从政策到技术再到市场端的闭环联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落地的路径参考。
政策锚定“好房子”标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产业转向
家居产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住房政策同频共振。改革开放初期,住房供给以解决基本居住为核心,家居产业聚焦实用性;城镇化加速阶段,改善型需求崛起,产业转向品质化;如今在“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政策导向下,“好房子”标准从硬件达标升级为体验适配,这一转变正在重塑家居产业的价值逻辑。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王惠敏在论坛中提出:“美好人居建设,应以“以人为本”为主线,设计有温度,景观能参与,科技可感知,再守住“消除通病”的品质底线。五线并举,落地“好房子”的标准,成就真正的宜居之所。”这一观点直指产业核心,政策对“好房子”的定义,本质是为家居产业划定需求坐标系。而在政策引导下的需求升级,正在倒逼家居企业从标准化生产转向场景化创新。
原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原会长、北京华夏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兆彬从质量监管视角补充道:“造‘好房子’要从产业高质量发展宏观入手,推动设计、消费、质量、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转型升级,还要抓住标准、抓住需求、抓住品牌、抓住创新抓住法治,系统发力,方能行稳致远。”这一判断揭示了政策与产业的互动逻辑,近年来《住宅项目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政策持续完善,既明确了“建筑性能”“环保指标”等硬性要求,也通过认证体系引导技术普惠。政策的“双轮驱动”,让家居产业既避免了低水平内卷,又防止了技术悬浮,形成“创新有方向、落地有路径”的良性循环。
从产业经济规律看,政策对“美好人居”的强调,本质是为家居产业注入“长期主义”动能。过去家居企业多聚焦房地产配套,随楼市周期波动明显;而“好房子”政策引导下,产业需求转向“居民持续改善”,中装协住宅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大家居市场规模突破6万亿元,其中旧房改造占比已经高达40%,随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攀升,旧房翻新成为增长新引擎。这种从地产依赖到民生驱动的转变,正是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技术创新“双向突破”:硬核研发筑底,场景落地破壁
家居产业的技术升级,历来面临研发深水区与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双重挑战。本次论坛中,企业实践与专家观点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技术创新必须实现硬核研发与场景落地的双向突破,才能真正支撑“美好人居”。
TATA木门董事长纵瑞原在分享中提出好房子要做到“两全两好”:规划要全,功能要全,硬件要好,软件要好。TATA木门以“静音+”为核心,致力于做美好人居的连接之门,连接生活与空间、当下与未来,为每个家庭提升幸福指数。他以静音技术和收纳设计为例:“软件好的核心是能读懂生活。比如降噪静音可以守护生活的边界感,一扇静音门能隔开书房的工作声、卧室的休息声、客厅的热闹声,家人各做各的事却互不打扰;而针对年轻人收纳困扰,我们在定制柜里加了小物件收纳模块,分层的小格子刚好满足对日用品的收纳需求。”这种从技术创新到生活适配的转化,正是家居技术创新的核心逻辑。
纵瑞原进一步强调,技术创新需覆盖全场景需求:“就拿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家庭来说,老两口习惯早起怕吵醒晚辈,孩子上网课需要安静环境,年轻人居家办公得有不被打扰的空间。我们用专业级降噪门实现不同空间的强效隔音,同时设计‘幼崽门’保留儿童专属通道,‘宠物门’让毛孩子自由穿梭,这些都是技术对生活的精准回应。”据了解,这类场景化解决方案已覆盖多代同堂、小户型、loft等主流居住场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家居技术的“双向突破”正在催生新的竞争格局:一方面,硬核研发构筑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场景落地能力决定市场渗透。这种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正在推动家居产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产业协同“三级联动”:生产端筑基,流通端搭桥,标准端护航
“美好人居”的落地,绝非单一企业能完成的任务。论坛美好人居的产业协同的环节的讨论揭示:家居产业正通过生产端的技术协同、流通端的场景协同、标准端的规则协同的三级联动体系,通过分工明确、高效衔接降低协同成本,提升整体效能。
生产端的技术协同是基础。生产端的协同,本质是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上下游资源共享,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大企业全链条覆盖成本高的行业痛点。而流通端的场景协同是搭建供需桥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生态所副所长黄欣提出:“‘好房子’应是绿色建筑的升级版,不止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更应承载居者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期待家居行业主动对标绿色建筑标准,共建高品质人居未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六部认证管理部部长邵争辉表示,现有家居产品认证体系已通过多种维度形成规范框架,例如对门窗类产品,既考核木材环保、五金耐用等基础指标,也评估隔音、保温等功能表现,还会考量是否适配人居场景需求。这一体系既为企业明确了创新底线,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选购依据。而经过认证的产品在安全、功能等核心维度更有保障,能有效降低决策成本。同时,行业通过技术研讨等机制推动跨品类标准衔接,比如在隔音领域协调门窗与墙体的性能匹配,避免单品合格却达不到整体居住效果的问题,让品质保障从单品合格向系统达标升级。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这种多纬度产业协同体系,正在降低家居产业的交易成本:生产端协同减少技术重复研发,流通端协同降低供需信息差,标准端协同规避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而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最终将转化为“好房子”标准落地的加速度,让构建美好人居核心要素以更合理的成本走进寻常家庭。这种协同创造价值的模式,正是产业从分散竞争走向生态共赢的重要标志,也让美好人居建设的愿景有了更坚实的产业支撑。
国际经验“本土化融合”:可持续为魂,需求为尺
美好人居是全球共同追求,但落地路径需因地制宜。全球可持续发展联盟基金会主席章启华先生在视频致辞中说道:“可持续美好人居的核心是共识下的差异化实践,既要锚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安全、包容、可持续’的共性要求,又要扎根本土需求,避免理念与现实脱节。”这一观点与前比利时王国前驻华大使、终身荣誉大使帕特里克·奈斯的分享形成呼应,奈斯在论坛中提到:“美好人居,是人与空间的和谐共生。无论是比利时的‘修旧如旧’,升级老房子适应当代生活,还是中国将美好人居与家庭场景深度绑定,路径不同,目标一致,实现空间与生活的深度适配,构建可持续的美好人居。”
从产业竞争力视角看,行业头部企业的实践正在提升中国家居产业的全球话语权:一方面,先进的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方案反向输出至东南亚、中东等市场;另一方面,本土技术标准与国际规范逐步衔接,让美好人居建设的中国经验成为全球可持续美好人居的参考样本。而这一切的最终指向,正是让“好房子”的标准既能呼应全球共识,又能精准对接每个家庭的真实需求。
未来展望:以“美好人居”为锚,构建家居产业新生态
从本次论坛的讨论与实践来看,家居产业正站在需求升级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以“美好人居”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将呈现三个明确趋势:
其一,需求定义生产的逆向创新将成为主流。过去家居产业多为企业生产什么,市场接受什么;未来则是用户需要什么,产业创造什么。通过聚焦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结构的居住需求,从需求拆解出发反向定义产品功能,再联动产业链资源落地解决方案,这种逆向链路的核心逻辑在于让产品开发从企业主导转向用户需求主导。
其二,绿色与智能的融合创新将加速突破。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智能家居普及,家居产品正从单一功能转向绿色智能复合。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家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8万亿元,其中智能家居产品渗透率将超过65%,环保材料应用占比提升至37%。这一系列数据背后,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科技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需求正重塑行业格局。
其三,“企业、用户与社会的价值共生将形成闭环。头部企业正通过居住场景改造计划等实践,构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通过改造典型家庭居住空间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参考;通过传播居住升级理念,提升公众对“好房子”标准的认知。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让企业创新不仅服务于市场需求,更能推动行业标准提升与社会共识形成。正如刘兆彬院长在论坛中所说:“家居产业的终极价值,是让美好人居从少数人的体验变成多数人的日常。”
家居产业作为民生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升级不仅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更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否落地。当更多企业像TATA木门这样,以技术创新为基、以用户需求为尺、以产业协同为桥,家居产业必将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创造,为“美好人居”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产业支撑。这,正是本次论坛留给行业的深层启示。
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